澧縣現9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填補湖南后石家河文化空白
2月7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澧縣孫家崗遺址2017年度發掘郊野工做情況。此次發掘正在遺址墓葬區揭露了新石器時代墓葬98座。墓葬外,玉器、帶領廣肩罐的大量出現,淺腹圈脚盤與各式精美磨光黑陶杯以及鬶的遍及出現表白,孫家崗遺址未經進入后石家河文化時期。這是湖南可確認的首個后石家河文化遺址。
孫家崗遺址2017年度發掘郊野工做於本年1月24日結束,歷時101天。據孫家崗遺址考古隊領隊趙亞鋒介紹,到目前遺址內共發現138座墓葬。此次,考古隊對遺址東部環壕進行领会剖,確認了孫家崗遺址坟场位於遺址東部、環壕之外,獨立於居址區存正在。正在此之前,洞庭湖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坟场皆位於環壕或護城河之內,未和居址糊口區完全分離。
坟场墓葬的分布无很強的規律性。138座新石器時代墓葬,除1座瓮棺葬外,其缺皆為西南—東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无很強的分歧性。多座土坑墓排布成列,墓列又一路構成墓群。“零個坟场墓葬的分布至多能够分為4級,即單體墓葬—墓列—墓群—坟场零體。”趙亞鋒據此判斷,當時的聚落對坟场无零體規劃,反映了聚落內部的社群組織結構。
此次最主要的收獲是發掘出土了53件玉器。值得留意的是,正在坟场北部揭示了東、西兩個墓群,西墓群發現了大量玉器,東墓群連玉器殘粒也沒无,反映出墓群間的貧富分化。
趙亞鋒介紹,新石器時代末期,東亞大陸本始氏族社會走向解體,國家文明出現。正在我國华夏地區,夏王朝誕生,其文化強勢向周圍輻射。洞庭湖地區的本土史前文明進程阻斷,逐漸遭到华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開始了華夏化進程。但此前,我省正在這段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孔一曲不清晰。孫家崗遺址从體年代正在公元前2150年大公元前1800年之間,反處於這一主要時段。它的發掘,為我們领会當時洞庭湖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面孔和社會結構供给了鑰匙。(記者龍文泱)